创意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创意文学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39章 汉四郡

第239章 汉四郡

第239章 汉四郡 (第2/2页)

还好,他及时反应过来,这是给他的问题。
  
  如是他想都不想就来这么一句,皇爷爷不但会对自己失望,还会对陈景恪生出不必要的担忧。
  
  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,他陷入了思考。
  
 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,历史上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,所以很快他就有了想法:
  
  “仿照汉初,在高丽施行郡国并行制度……”
  
  “在郡国内依然施行高丽之法,但慢慢的普及学问开启民智。”
  
  “如此三五十年后,削藩施行郡县制。”
  
  “还可以将敌视大明的官僚权贵,全部迁徙到大明进行安置……”
  
  “将心向大明的权贵官僚留下,让他们继续治理高丽……”
  
  一次性将权贵官僚全部迁走,这是不现实的。
  
  要是真这么做,高丽分分钟就烽烟四起。
  
  但将其中一派迁走,另一派定然是很乐于见成的。
  
  将反对派迁到大明内部安置,就相当于是打断了他们的爪牙。
  
  就算他们有多少想法,也只能装做归顺,用不了多少年就习惯了。
  
  留下的都是心向大明之人,借助他们的手稳定高丽。
  
  听过他的全盘计划,朱元璋非常欣慰:“不错……景恪伱怎么看?”
  
  陈景恪也称赞道:“太孙之法确实高明……”
  
  “不瞒陛下,郡国并行我想到了,但后面将反对者迁到大明,我着实没有想到。”
  
  朱元璋的嘴角疯狂上翘:“哈哈,景恪你就别贬低自己抬举他了,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。”
  
  之后三人围绕朱雄英的策略,进行了细节完善。
  
  陈景恪提议,恢复汉四郡。
  
  “大明乃华夏正统,恢复汉唐河山,复汉家制度乃天经地义之事。”
  
  “重设汉四郡,行郡国并行之制,高丽人也比较容易接受。”
  
  汉四郡就是汉朝在辽东、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立的四个郡。
  
  乐浪郡、玄菟郡、真番郡、临屯郡。
  
  这四个郡存在数百年,在辽东和朝鲜拥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  
  恢复汉四郡,比重新划分郡县,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。
  
  而且还能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对大明的归属感。
  
  很简单的道理,出身。
  
  出身汉四郡和出身高丽旧贵族,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  
  “前五年不要有太大的动作,以稳定为主。”
  
  “除了推广《华夏简史》之外,最好不要有太大动作,以免引起高丽旧贵族抵抗情绪。”
  
  “我们要让心向大明的人,感受到归顺大明的好处。”
  
  “五年后大局已定,再根据情况教化百姓开启民智,小范围推行大明法制。”
  
  “二十年内能彻底同化此地,就是重大胜利。”
  
  对于这个规划,朱元璋自然没有什么意见。
  
  真能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领土,那将是超越前人的功绩。
  
  关键是带来的实打实的利益,才是他最眼馋的。
  
  所以,别说是二十年,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,都没有问题。
  
  朱雄英就更没有意见了,二十年后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。
  
  他巴不得这种事情多一点。
  
  到时候他闭着眼睛摘果子就行了。
  
  当然,这是玩笑话。
  
  跟随陈景恪学习那么久,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,需要时间。
  
  大方向确定,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。
  
  陈景恪制定了一个大华北战略:“华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……”
  
  “将这里开发好了,可以恢复北方元气,稍微平衡南北经济差距……”
  
  “环渤海一带,拥有数个天然良港,尤为适合发展水师和海贸……”
  
  “以这里为支撑点,辐射整个辽东和半岛,进而攻略日本。”
  
  “同样的,与半岛、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,也会反过来促进环渤海带的发展。”
  
  这其实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,只是事情太多,尚未来记得实施。
  
  现在高丽都打下来了,必须要跟进才行。
  
  “辽东那边的治理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,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,剩下的都好说。”
  
 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:“哦,不知是哪两个问题?”
  
  陈景恪说道:“一是御寒,二是粮食。”
  
  “御寒可以推广棉花种植,粮食可以推广水稻种植……”
  
  至于为什么种植水稻……因为它高产。
  
  且辽东水网密布,还有肥沃的黑土地,实在太适合生产粮食了。
  
  “等等。”朱雄英惊讶的道:“水稻不是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吗?辽东苦寒之地,也能长水稻?”
  
  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样的疑惑,他还真不知道辽东能种水稻。
  
  陈景恪叹了口气,何止是他们两个,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,早在三千年前辽东就开始种植水稻了。
  
  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,开始炮制各种小作文。
  
  什么‘你国’东北能吃上大米,还要感谢日本人云云。
  
  然后就开始摆证据,日占期间,有日本侨民发现北海道和辽东维度相同。
  
  在北海道能生长的寒稻,在辽东应该也能生长。
  
  于是就引进种植。
  
  从此东北才有了水稻。
  
  还有小作文,说是北海道的寒稻先进入朝鲜,再由朝鲜人带到辽东。
  
  总之一句话,东北产水稻要感谢日本。
  
  这种公知自己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小作文,曾经到处都是。
  
  蛊惑了不知道多少人。
  
  后来各种知识普及,这个谎言维持不下去了。
  
  公知和殖人又开始写新的小作文。
  
  什么东北原产水稻产量低,全靠日本专家帮忙育种才亩产五六百斤。
  
  现在东北水稻的基因,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于日本。
  
  陈景恪不知道东北水稻基因来自于哪,但他很想问那些人一个问题。
  
  杂交水稻这一块,中国需要外国的技术援助吗?
  
  “早在几千年前,辽东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。”
  
  “武周时期,武则天政策失误导致了营州大乱,大祚荣在辽东建立了渤海国。”
  
  “当时渤海稻以色香味儿名传天下,受到权贵争相追捧。”
  
  “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人口,才能发展。”
  
  “随着渤海国灭亡,辽东陷入长达数百年的混乱,人口亦是锐减。”
  
  “生产力非但没有得到发展,反而还倒退了。”
  
  “曾经名扬天下的渤海稻,也就此没落。”
  
  “但没落并不代表就消失了,在辽东部分地方,依然有水稻种植。”
  
  “只是不论规模还是产量,都远不及唐朝时期。”
  
  “大明既然拿回了辽东,自然要好好发展。”
  
  “派遣一些有经验的老农,去培育渤海稻种使其高产。”
  
  “如此,有了御寒之物,又有了足够的粮食,辽东自然也就能安定了。”
  
  (本章完)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