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意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创意文学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51章 社会模型

第351章 社会模型

第351章 社会模型 (第2/2页)

所以,它可以作为人类需求层次的最高追求,却不能放在社会模型里面去。
  
  想到这里,他豁然开朗,自己之前陷入误区了。
  
  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,我太想当然了。”
  
  有了这个共识,两人接下来就将四重需求进行了拆分重组,很快就搭建好了阶段性社会模型。
  
  第一阶段就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有饭吃有衣穿,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交活动。
  
 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政策,都可以归类到这个阶段。
  
  这个阶段是最有希望达成的,而一旦第一个阶段完成,就会给执政者更大的信心。
  
  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第二阶段。
  
  第二阶段包括医疗、受教育,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等。
  
  就古代来说,这也是非常困难的。
  
  如果陈景恪不点科技树,至少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。
  
  方孝孺就认为,这一点很难实现。
  
  不过他总体上是乐观的,再难总归是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可以走。
  
  执政者顺着这条路慢慢的前行就可以了。
  
  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,总归是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的。
  
  第三阶段是物资充裕、精神富足。
  
  事实上,方孝孺认为这已经是大同世界了。
  
  因为从有历史记载至今,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期。
  
  但陈景恪知道,这个阶段其实也是可以达成的。
  
  如果非要用前世来类比,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XK社会。
  
  确实很难,但只要发展生产力,早晚有一天能达到。
  
  所以,在他的坚持下,这个阶段并没有被命名为大同世界。
  
  他将大同世界放在了第四个阶段。
  
  而且他对大同世界的描写,也没有采用儒家的原文,而是用了《易经》中的一句话:
  
  用九,见群龙无首,吉。
  
  对此,方孝孺没有说话,而是竖起了大拇指。
  
  绝了。
  
  ——
  
  社会模型建好之后,剩下的就是围绕模型构建思想体系和执政体系了。
  
  执政体系并不着急,这玩意儿是不固定的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
  
  可以等到思想体系搭建完成,再根据大明的情况设置。
  
  他们先进行的是前者。
  
  而方孝孺也终于见到了大同世界的全貌。
  
  即便早就有所准备,也不禁为其的宏大感到震惊。
  
  先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,讲述了华夏的历史发展阶段。
  
  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,产生这些情况的现实因素。
  
  在此基础上,解释了国家、法律、朝廷、人民、军队等等的概念。
  
  并详细论述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。
  
  很多解释,让方孝孺耳目一新。
  
  比如法治思想。
  
  他试探的问道:“我记得,韩国公近两年一直在研究法治思想。”
  
  陈景恪自得的道:“就是我启发的,不过他的法治思想与我的有所不同。”
  
  李善长毕竟是古典法家门徒,他的法治是对法家思想的重新解析,只是比较偏向于律法这一块。
  
  可以说,他的法治思想,已经和陈景恪最初提到的法治关系不大了。
  
  而陈景恪的法治,就单纯是从律法角度出发去定义的。
  
  对此,方孝孺并未感到意外。
  
  他就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,才进入唯物学殿堂的。
  
  李善长在他的指引下,弄出法治思想是很正常的。
  
  但也有很多解释,让方孝孺感到心惊肉跳。
  
  比如军队,非一家一人之军队,而是万民的军队。
  
  军队来自于人民,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,保护天下万民。
  
  至于效忠天子,对不起,没有写。
  
  但陈景恪又不是铁头娃,自然不会作死。
  
  他在后面补了几句,君主是国家领袖,是国家意志的体现。
  
  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统治权。
  
  而军队要保持纯洁性,必须直接归君主统治,其余人不得染指。
  
  但即便如此,也有点大逆不道了。
  
  皇帝不追究倒还无所谓,要是追究起来,少不了断头台走一遭。
  
  方孝孺一方面感叹于陈景恪的胆量;另一方面也为朱元璋和朱标对他的包容,感到不可思议。
  
  事实上他却不知道,陈景恪也是通过一件件事情,一步步取得朱元璋的信任的。
  
  当然,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从未否定皇权。
  
 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,论证了皇权存在的必要性。
  
  毕竟,国家总是需要一个最高统治机构的,而机构又需要一个最高领袖。
  
  除了皇帝,还有更好的办法吗?
  
  至少目前没有,不是吗。
  
 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,那是以后的事情。
  
  非但如此,他还将皇帝的利益和万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。
  
  皇权想长久存在,就必须保证万民的利益。
  
  而万民力量弱小,需要有一个强者来带领他们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  
  只有皇权才能做到这一点。
  
  这个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看来,相当的扯淡。
  
 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,怎么可能真的会去保护万民的利益?
  
  然而在当时,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
  
  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
  
  这种思想可是被所有人认可的。
  
  王朝想要长久,就必须保证民的利益。
  
  只不过,在不同的时期‘民’所指的群体不同罢了。
  
  但在明朝,民指的就是天下众生,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。
  
  陈景恪利用这一点,在这句话的基础上,进行了一些拓展。
  
  最终将皇权和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。
  
  只要皇帝相信了这一点,剩下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。
  
  朱元璋是否相信,陈景恪不敢确定。
  
  但他敢肯定,朱标和朱雄英是信的。
  
  ——
  
  这些大的框架,有的陈景恪自己已经完成了论证,有些限于阅历不够无法完整的论证。
  
  尤其是很多论证,和华夏传统思想融合不够完美。
  
  找方孝孺过来,就是希望能获得他的帮助,完成最后的论证工作。
  
 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,很多时候框架再好,论证不完美也没什么用处。
  
  方孝孺已经彻底被陈景恪的宏大思想体系所吸引。
  
  对此自然是欣然同意。
  
  于是两人就摒弃外界影响,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同思想的论证中去。
  
  (本章完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