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意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创意文学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419章 无题

第419章 无题

第419章 无题 (第2/2页)

不光四处出击攻击其他人,连党派内部的人也互相攻击。
  
  大明晚期的政治乱局,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。
  
  但是,疯狗一样的东林党,在崇祯朝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。
  
  原因很简单,崇祯的个人能力且不去说,他是真的知道该如何对付党争。
  
  那就是一个字,杀。
  
  你弹劾别人是吧?可以。
  
  朝廷会去调查,如果是假的,就狠狠的给你穿小鞋,如果还不老实就直接杀了。
  
  不过崇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林党的问题。
  
  后来这群人投靠李闯,搞党争。
  
  去南明,继续搞党争。
  
  满清入关他们再次投降,然后还想搞党争。
  
  满清就不惯着他们了。
  
  多尔衮直言不讳,你们这群人打着正义的旗号,干着世间最龌龊的事情。
  
  你们真要有德,就应该随大明一起赴死。
  
  明朝就是被你们这群虫豸给弄没的,现在还想来祸害大清?
  
  于是下旨言官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,如果是出于党争目的乱弹劾,还要从重处罚。
  
  东林党被这一记重拳给打没了。
  
 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了,东林党凭什么做大?
  
  因为明朝士绅力量强大,他们背靠士绅集团吗?
  
  答案是否定的。
  
  士绅集团的支持固然重要,可如果朝廷没有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土壤,他们也壮大不起来。
  
  崇祯就是最好的例子,他作风强势,东林党马上就消停了。
  
  那么问题来了,东林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?他们是靠什么兴风作浪的?
  
  答案其实很简单,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。
  
  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,言官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弹劾人。
  
  老祖宗设计这套制度最初目的,是让言官帮忙查漏补缺,顺便监察百官。
  
 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,因为学问的进一步普及,读书人的数量暴增。
  
  尤其是南方富庶地区,读书人更是一抓一大把。
  
  这么多人能出仕做官的凤毛麟角,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聚集在民间。
  
  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,也想有一个团体能容纳自己,慢慢的就抱团形成党派。
  
  这些人自认为怀才不遇,恨国家恨朝廷恨世道恨当政者。
  
  他们聚在一起,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。
  
  后来东林党脱颖而出,成为其中最强大的一支。
  
  然后他们就不满足于私下讨论,开始打着清流的旗号攻击当政者,攻击朝政。
  
 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,肆意攻击见到的一切。
  
  问题是,他们攻击别人,并不是为了让国家变的更好。
  
  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。
  
  他们发表政见的途径,就是言官。
  
  我是言官,风闻奏事是特权,哪怕你明知道是我编的都没用。
  
  再说了,谎话说一千遍那就是真的。
  
  我东林党就是人多,我编的谎言马上就会有人帮我传播出去。
  
  一传十,十传百,传着传着就变成真的了。
  
  这才是东林党能做大的根本原因。
  
  崇祯靠铁腕镇压了东林党,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  
  等铁腕君主不在了,他们继续出来兴风作浪。
  
  直到多尔衮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  
  他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,就是取消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。
  
  言官也要对自己的话负责。
  
  没了这项特权,自然就没人敢光明正大的造谣。
  
  东林党生存的土壤就没了。
  
  再加上一些别的政治手段打压,他们在极短时间就消失了。
  
  而且有一说一,满清确实没有特别厉害的党争。
  
  最严重的一次,也就是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,导致的官僚体系割裂。
  
  但那也是皇家内部矛盾造成的,和制度没太大关系。
  
  随着雍正登基,这种割裂迅速就被修复了。
  
  虽然大家吐槽满清,但事情要分开看,他们的很多优点还是要给予肯定的。
  
  比如收回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,解决了党争问题。
  
  比如密折制度,解决了皇帝被堵耳朵的问题。
  
  再比如,他们整治太监真的非常有一手。
  
  当然,有些值得说道,有些就没必要尬吹了。
  
  比如那个秘密立储制度,这玩意儿卵用没有。
  
  看看历史就知道了,如果秘密立储真的有用,还会有弘时和弘历夺嫡之争吗?
  
  作为嫡长子的弘时,因为夺嫡失败被废除所谓爵位,最后死的不明不白。
  
  等到乾隆时期,活着就禅位给嘉庆了,同样没有用秘密立储。
  
  后面道光、咸丰等皇帝,要么是兄弟不争气,要么就是独生子。
  
  皇位传给谁都毫无悬念。
  
  可以说,秘密立储制度,压根就没有真正使用过。
  
  纯粹是后世地摊文学吹出来的。
  
  关键是,满清开历史倒车,除了个别地方值得说道。
  
  整体实在没啥好吹的。
  
  陈景恪正在脑子里跑火车,就听到似乎有人喊他:
  
  “景恪,景恪……”
  
  然后他的肩膀就被重重拍了一巴掌,火辣辣的疼。
  
  “嘶……”陈景恪转头怒视朱雄英:“你干什么,想打架是吧。”
  
  占了便宜的朱雄英乐呵呵的道:“皇爷爷喊你呢,我在提醒你莫要君前失仪。”
  
  “你别不识好人心。”
  
  陈景恪咬牙切齿的道:“我真的是谢谢你了啊。”
  
  朱雄英得意的道:“不用客气,应该的。”
  
  陈景恪:“……”
  
  老朱心下莞尔,说道:“你俩下去闹……刚才你在想什么,这么入神?喊你几声都没听到。”
  
  陈景恪想了想,也没有隐瞒,就将言官风闻奏事的事情讲了一遍。
  
  “老祖宗为什么制定风闻奏事的规则,已经不可考。”
  
  “但时移世易,目前的情况明显不宜再继续保留这个规矩,否则必然会引起党争。”
  
  朱元璋和朱标都有些迟疑。
  
  一来,风闻奏事是延续了千年的政策,自有其道理。
  
  二来,言官可以随意弹劾人,在目前确实有不小的积极作用,对百官是个不小的震慑。
  
  但朱雄英再次站了出来:“我早就看那群言官不爽了,一天天正事不干,就知道听风就是雨。”
  
  “做事要讲证据,这是最基本的逻辑。”
  
  “不要证据就随便污蔑别人,那不天下大乱了。”
  
  “咱大明朝不需要这样的人。”
  
  得,见孙子(儿子)都开口了,老朱和朱标也没有再说什么。
  
  废了就废了吧。
  
  大明有监察使制度,有锦衣卫,现在又有了秘密政治。
  
  不缺言官那点力量,没必要留着这个隐患。
  
  陈景恪也长舒了口气,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啊。
  
  在老朱手下做事,最大的难点就是说服他。
  
  但一旦说服他,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。
  
 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,会议才算是结束。
  
  可对于外界很多人来说,这并不是个好消息。
  
  在会议结束后,朱元璋就叫来了蒋瓛和杜同礼,将那份四百多人的名单交给了他们。
  
  “抓。”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